页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跨越千年的社会关怀密码

清晨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里,志愿者正帮老人调试智能手机;菜市场里,年轻人主动帮拄拐杖的老人提菜;医院门诊区,“老年优先窗口”前的队伍井然有序……这些日常场景,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古老哲思在当代社会的生动注脚。两千多年前,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提出的这句名言,不仅是儒家仁政的核心主张,更跨越了思想流派的界限,与佛教的慈悲、道教的贵生理念相呼应,成为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社会关怀基因。

 

 

一、儒家:从“家庭孝亲”到“社会共养”的仁政延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源头,是儒家“推己及人”的伦理逻辑。《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对梁惠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里的“老吾老”是基础——对自己父母的孝顺,是人性本善的自然流露;“以及人之老”则是升华——将对家人的爱扩展到全社会的老人,是“仁”的外化与推广。

儒家的社会关怀,从来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与“仁政”制度设计紧密结合。《礼记·王制》中规定:“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将老人的赡养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汉代推行“王杖制度”,赐给老人象征特权的王杖,禁止侮辱、虐待老人;唐代设立“悲田院”,宋代有“居养院”,都是官方主导的养老机构。这些制度,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

正如学者所言:“儒家的尊老,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而是通过‘礼’的规范,将家庭伦理升华为社会伦理,形成‘家国同构’的养老责任体系。”这种体系,让“尊老”从个人道德变成了社会义务,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二、佛教:慈悲为怀的“福田”实践

 

在佛教的教义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找到了另一种诠释维度——“慈悲”与“福田”。《杂阿含经》中说:“若人于父母,恭敬供养者,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佛教将赡养父母视为“善业”,而关爱他人的父母,则是“福田”中的“恩田”(对有恩者的供养)与“悲田”(对贫困者的救济)的结合。

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印度佛教寺院设有“老人房”,专门收留无依无靠的老人;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创办“僧祇户”“佛图户”,用寺产收入赡养老人、病人。这些实践,将佛教的“慈悲”从理论变成了具体的社会行动。

佛教的“福田思想”,更强调“无缘大慈”——不因为血缘关系而区别对待,对所有老人都有怜悯之心。正如《大般涅槃经》所言:“一切众生皆是我子,我亦众生之一。”这种观念,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超越了家庭边界,成为一种普世的社会关怀。

 

 

三、道教:贵生理念下的“孝慈”传承

 

道教的“贵生”思想,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注入了生命价值的思考。《道德经》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教将人的生命视为宇宙间的“四大”之一,强调“重人贵生”。而老人,作为生命的“完成者”,更应该得到尊重与关怀。

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明确提出“孝慈”是“天地之性”:“子孝父,弟顺兄,臣顺君,乃天地之性也。”这里的“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孝顺,更是对所有老人的尊敬。道教宫观中,常有“敬老斋”“放生会”等活动,将关爱老人与“积德”“修仙”结合起来,让“尊老”成为一种宗教实践。

清代道教思想家黄元吉在《道德经注释》中说:“老吾老,是尽己之孝;以及人之老,是推己之孝以尽人孝。此乃大道之公,而非一家之私。”这种“大道之公”的观念,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家庭伦理升华为宇宙伦理,体现了道教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四、现代社会:传统哲思的“活的传承”

 

今天,当我们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哲思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居家养老”到“社区养老”,从“子女赡养”到“社会共养”,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关怀”,这些现代养老模式的探索,正是对传统社会关怀理念的继承与创新。

儒家的“推己及人”,让我们在关爱自己父母的同时,想到身边的老人;佛教的“慈悲福田”,让我们把关爱老人视为一种“善业”;道教的“贵生孝慈”,让我们尊重老人的生命价值。这些理念,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养老文化的内核。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我们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理念融入现代社会治理,当“关爱老人”从个人行为变成社会共识,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温暖、更加和谐。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老人的脸庞。在社区的凉亭里,老人笑着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在医院的病房里,护士握着老人的手,轻声说“您放心,有我们在”;在乡村的小路上,年轻人扶着老人慢慢走,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这些画面,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最动人的注脚,也是中华文明最温暖的传承。

 

 

 

参考资料

1. 《孟子·梁惠王上》

2. 《礼记·王制》

3. 《杂阿含经》

4. 《太平经》

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老爱老的讲话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玄门之光


玄门之光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精神群落。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当下,
我们关注思想、文化以及修行……
我们沉溺在片刻欢愉的牢笼,
而精神应当栖息在思维的树梢。
多希望能有这么一块沃土,
让大脑能够吸饱养分。

标签

传统哲学 传统文化 传统智慧 佛教 佛道国学 修行 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 历史演变 天人合一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王阳明心学 现代心理学 致良知 道教 道教历史 道教宫观 道教文化 道观